解剖科学进展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天蓬工程”在河北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土木工程施工现场模型动物表型及遗传研究。记者高长安供图

河北新闻网(记者高长安河北日报记者王鲁丹)12月15日,笔者在河北涿州中国农业大学教学实验场了解到,该模式正在建设中 动物(猪)表型及基因研究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进展顺利。项目土建工程中的表型与实验楼、遗传实验楼、电站楼、种畜房等学科均已封顶,进入第二次。部分设备已在结构施工阶段订购。猪表型与遗传研究设施项目建设办公室负责人张树川介绍,整体项目预计明年国庆前后竣工验收。

“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项目,又称“冠层工程”,于2019年8月在涿州市启动,是国家“十二五”期间的优先安排“ 时期。主要的技术基础设施之一。该项目由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管理,中国农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承担。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农业大学将在严格防控疫情的同时,有序推进“大棚工程”复工。此外,涿州市还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主导的项目推进组,实行专班推进、定期调度,加快项目进程。

据了解,传统模型动物对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其在阐明高等动物基因功能和生命规律方面的局限性更加突出。相比之下,猪和灵长类动物在更好地模拟和分析人类生命活动规律和疾病机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猪在解剖结构、生理代谢、遗传等方面与人类相似,是一种优良的人类心血管疾病模型动物。

“猪驯化历史悠久,在性能测定、遗传分析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数据和经验;猪的器官大小、结构、生理功能和代谢与人类,如微型猪的体重和心脏。体重和心跳次数几乎与人类相同,是研究人类心血管疾病的极好模型动物。”张树川介绍,猪是异种移植的理想供体。猪角膜、心脏瓣膜、胰岛细胞等已获准进入中国市场。日本科研团队研制的器官人源化嵌合猪技术将进行临床试验,有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异种器官移植引起的排斥问题。同时,我国大型养猪场80%左右的种猪依赖进口,急需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猪种。这些都使涿州猪表型及基因研究设施项目的前景值得期待。

猪是异种移植的理想供体。

张树川表示,“天篷工程”设施规划面积3万平方米,将重点研究心血管疾病、代谢疾病、动物养殖等重大问题。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投资2.75亿元。除了土木工程已经封顶,在科研方面也建立了稳定的转基因猪生产平台。制备了动脉粥样硬化、人多囊肾、先天性心肌肥厚、人侏儒综合征等小猪疾病模型;建立了猪抗腹泻病模型,非洲猪瘟抗性品种选育取得了良好进展。同时,中国农业大学发起国际模型猪科学计划,聚焦大型设施定位,充分实现模型猪在人类医学和现代农业中的价值,瞄准生物医学研究源头和国家战略核心技术。目前已通过2019年科技部培育项目预申请,未来可引领年度万亿级生物医药研发,助力我国年度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万亿级养猪业。

据悉,项目建成后,每年将获得20-40个新基因或明确功能;每年制作10个以上转基因动物模型;每年达到不少于20个候选药物的疗效和毒性。 、科学等相关评价;每年筛选出10-20个优良养殖资源;每年申请和授权50-70项专利。以猪和灵长类动物为模型开展表型和遗传研究,为人类生命过程、人类与环境、疾病、医学和动物育种的科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