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前:解剖“中国威胁论”,看中西文化基因
(东西问)陈胜前:解剖“中国威胁论”,看中西文化基因究竟有何不同?
中新社北京5月16日电 题:陈胜前:解剖“中国威胁论”,看中西文化基因究竟有何不同?
中新社记者 夏宾
陈胜前。本人供图。
中国文化基因究竟是什么,又与如今有什么关系?
这个问题往大了说,能解释中国多年来的和平发展之路;往小了说,能让人们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自觉戴上口罩。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陈胜前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详解中国文化基因的特点及成因,并回应了外界关切的多个热点问题。
中西文化基因有何不同?
陈胜前认为,文化基因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中性的,不存在必然好或必然坏,只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下,文化基因的正面效用可以表现出来。“文化基因和生物基因非常不同,文化基因可以互相学习,不是天生的。”
那么,中国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文化基因有何不同?
“美国的文化历史太短了,它所继承的主要是西方文化的基因。”陈胜前称,美国文化基因一个突出特点是“好战”,更准确的说法是“有侵略性(aggressive)”。
如此文化基因,正面表现为进取心或“救世主心态”,总想改变世界、拯救世界;负面表现如美国200多年历史只有十几年没打仗,自古以来好战国家,估计无出其右。
此外,美国较有特点的文化基因还有技术导向——对美国人来说所有的问题都是技术问题。陈胜前称,例如面对反恐战争,美国会想着发明更好的装备和武器来解决问题,但反恐不完全是军事技术问题,它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政治。
回到源头,中西方从一开始就不一样。
陈胜前说,世界上关于文明起源有很多种理论,大致可以归为两种:一种是集体本位或者叫集体主义,一种是个体本位或者叫个体主义。而集体本位的文明,是在解决群体所遇到的问题、共同对抗风险中形成的。
可以看到,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原始农业下的人口规模和密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量级,华北沼泽平原、长江中下游泛滥平原地带都有了密集聚落。
这个地带,同样是洪涝灾害的高风险地带,这里的人们必须有良好的集体意识才能生存下去。能够领导大众的精英由此脱颖而出,社会复杂性慢慢提高,文明开始萌生。
再看西方的文明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的农业来自西亚地区,主要是农业和畜牧业:种植麦子、驯养牛羊。但这个农业结构是矛盾的,种麦子的地不能养牛羊。
相比而言,中国史前农业的特点是自给自足,与谷物农业相关联的是养猪、养鸡、养狗,这个物种结构是互补的,谷物的副产品可以喂养牲口,而牛(黄牛)羊在中国出现相对较晚。
同时,古希腊阿提卡半岛,地形崎岖,适合农业的平原和盆地很少,但那里岛屿众多,海上交通条件更优越一些,所以就发展出了一种依赖海上贸易的文明形态。
“我们看到古希腊的文明不断向外扩张,向外殖民,而商业交换是以个体为基础的,这就必然导致个体意识增强。”
陈胜前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古希腊奠定了西方文明的个体主义文化基因——向外不断索求、殖民。
总体而言,中国和西方在文化基因方面,一个是集体本位,一个是个人本位,实际上与早期生产方式密切相关。
中国文明形成群星璀璨 5000多年实现融合
勤劳、和平、中庸、含蓄、合群、包容……这些都是陈胜前所概括的中国文化基因的特点。
例如“含蓄”,从文化景观来看,西方人表现出对制高点和视控点的强烈偏好,但中国的文化景观总是想着“要挡一下、再挡一下”,就像四合院;中国人写诗歌,含蓄也是最起码的要求,如果直接说出来,就少了一点韵味。
陈胜前认为,中国文化基因中,最宝贵的是“包容”。中国之所以形成具有包容的文化基因,也是一个历史中,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一个产物。
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形成分布在各个地区,它们此起彼伏、群星璀璨。陈胜前认为,考古材料显示,有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接着出现了北方辽西的红山文化,陕北的石峁文化。中国古文明发展有个向心趋势,都想“逐鹿中原”,因为控制中原才能实现控制所有区域的半径是最短的,最终他们都融合成了中华文明。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