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冒死解剖,公布真相,成为第一位华人诺贝尔
1910年,哈尔滨爆发大瘟疫。
一位医生冒着感染风险,在实验室解刨了一具女患者的尸体。
从她的内脏抽取四管血后,又迅速将创口缝合,安排下葬。
这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例疫尸解剖,整个解刨过程都在秘密中完成。
最终医生在血液样本中,观察到大量存在的鼠疫杆菌。
原来是鼠疫。
此时,已有大量医护人员被传染。不计其数的百姓倒下,东三省悲声载道,尸横遍野。
要知道上一场鼠疫大爆发,席卷了整个欧洲,5年内三分之一的欧洲人因病致死。
如果哈尔滨鼠疫不加遏制,后果将不堪设想。
01
羸弱的晚清政府遍请名医,想要遏制疫情蔓延,而无一人愿意前往东北主持大局。
最终一位31岁的医生临危受命,他仅带了一名助手、一架显微镜和一点细菌培养基,逆行前往疫区。
彼时日俄政府都在觊觎东北,想要争夺防疫控制权。但他的出现,让外敌的狼子野心无法进一步实现。
这个人叫伍连德。
尽管人类历史上屡次爆发鼠疫,但对于鼠疫的防范标准并无定论,甚至仍旧简单地认为,只要把老鼠灭了,疫情自然会消失。
但伍连德并不这样想。
东北的冬天家家户户都门窗紧闭,要把家里的老鼠赶尽杀绝,并不是难事。然而老鼠灭了,疫情还是愈演愈烈。
一人患病,全家都难逃厄运。眼看着无辜的性命在痛苦中离去,一线的医护人员牺牲惨烈,他不能坐以待毙。
伍连德在经过科学研究后,率先提出:鼠疫会人传人。
既然如此,一定要切断传播路径。
伍连德提出了一条清晰的抗疫路线:隔离、封城、戴口罩、实施火葬、饮食使用双筷。
可以说他在100多年前,就给此次新冠疫情的防疫工作提供了范本。
路线制定后,他向清政府提出切断东三省与关内的交通连接,还与日本、俄国交涉,干脆关停铁路线。
在疫区内,按照患者的病情等级划分出不同的隔离救治区。
由于患者过多,隔离区域不够用,甚至征用了120节火车车厢,目的是将患者与家人分离。
一节节车厢就像最初的方舱医院,大大缓解了收容患者的压力。
另外,中国家庭的餐桌习惯一人一双筷子,既吃饭,又夹菜。为了消灭餐桌上的飞沫传播,他呼吁当地居民采用双筷。
吃饭用一双,夹菜是另一双,思路类似于今天的“公筷制”。
更为重要的是他发明了“伍氏口罩”。这种口罩前后有两层纱布,中间含有一层药棉,缝制简单,家家户户都能制作。
在疫区,居民和医护人员都必须佩戴口罩,更有效的阻止了鼠疫蔓延。
在清政府手足无措的情形下,伍连德像一支利箭,精准、迅猛,直戳鼠疫的要害。
02
但伍连德意识到,仅仅让活人防范,仍旧杯水车薪。
当时每日死亡的患者尸体成山,大多来不及下葬,只能堆在野外。而尸体中仍旧有大量鼠疫杆菌。
随着尸体的进一步腐败,源源不断地向外传播。而患者的家属都坚持土葬,在下葬过程中又会造成更大传染。
伍连德推出一项让所有人都为之震惊的制度:火葬。
消息一经传出,他受到的阻力远比想象中更大。伍连德肩负重任,又是抗疫前线的一把手,却在这件事上寸步难行。
而疫情仍旧刻不容缓,他不得不上奏朝廷请求支援。此时在朝野也掀起争辩,最终还是摄政王下令:
疫区的尸体统一火化。
得到朝廷的首肯,伍连德迅速操办,于当年1月31日,亲自督查火葬,现场共有2200余具尸体,全部火化处理,不留后患。
这几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集体火葬,场面震撼。
在场的还有俄国防疫人员,他们也吸取这次经验,将辖区内患者尸体实施火葬。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