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科学进展

「解剖」足踝部基础解剖,超详细,值得收藏!

 

足部骨骼

足骨共26块,分为跗骨跖骨趾骨

(距下接跟,前接舟;内排三楔,外排骰)

跗骨

附骨位于脚的后半部,共7块:①跟骨:位于脚后跟处,是足骨中最大者,后端向下突出称为跟骨结节;②距骨:位于跟骨上方,高出于其他的跗骨;③内侧楔骨(第一楔骨)④中间楔骨(第二楔骨)⑤外侧楔骨(第三楔骨)分别位于足舟骨与第1至3跖骨之间;⑥骰骨:位于跟骨之前,足外侧缘,其后方突起为骰骨粗隆;⑦足舟骨:位于距骨与三块楔骨之间,内侧有一向下方的园形突出部,称舟骨粗隆。

跖骨

跖骨:在足的中部,共5块,自内向外依次为:①第一跖骨,在近脚跟一端下方为第一跖骨粗隆;②第二跖骨;③第三跖骨;④第四跖骨;⑤第五跖骨,近脚跟一端外侧有一乳状突起,称为第五跖骨粗隆,居足外侧的中部。

注:每块跖骨又分为底(靠近足跟的一端)、体及头(靠近脚趾的一端)等三部分。

跖骨

趾骨:共14块。包括:①拇趾二节(近节趾骨、远节趾骨);

②第二趾至第五趾各三节(称为近节趾骨、中节趾骨及远节趾骨);每块趾骨又分为底(靠近足跟的一端),体及滑车(靠近足趾一端)等三部分。

足弓

跗骨和跖骨由韧带、肌肉牵拉形成一个凸向上的弓,称为足弓。主要的弓是足内侧的纵弓,由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和第一跖骨构成。

人站立时,足骨仅以跟骨结节及第一跖骨头、第五跖骨头三处着地,共同承受全身的重量。

足部关节

足部的关节有:

①距小腿关节(踝关节):由小腿胫骨下关节面和内、外踝关节面与距骨构成。有内侧韧带,连接内踝、舟骨、距骨和跟骨。外侧韧带连接外踝、距骨和跟骨。

(外侧韧带较内侧韧带为弱,常因足过度内翻而引起损伤)

②跗骨间关节,包括:

距跟关节(距骨与跟骨);

距跟舟关节(距骨、跟骨与足舟骨);

跟骰关节(跟骨与骰骨),与距跟舟关节又构成附横关节

③附跖关节:由三块楔骨、骰骨与五块跖骨底构成,属于微动关节。

④跖趾关节:由跖骨头与近节趾骨底构成,可做屈伸运动。

⑤趾间关节:各节趾骨之间,可做屈伸运动

足部肌肉及肌腱

足肌属于骨骼肌。分为足背肌和足底肌。

足背肌

①趾短伸肌--由跟骨至第2至4趾,作用为伸第2至4趾。②拇短伸肌--由跟骨至拇趾,作用为伸拇趾。

足底肌

分为内侧群外侧群中间肌

内侧群:

①拇展肌--由跗骨至拇趾,作用为外展拇趾。②拇短屈肌--由跗骨至拇趾,作用为屈拇趾。③拇收肌--由跗骨至拇趾,作用为内收拇趾。外侧群:①小趾展肌--由跗骨至小趾,作用为展小趾。②小趾短屈肌--由跗骨至小趾,作用为屈小趾。中间群:①骨间跖侧肌--由第三至五跖骨至第三至五趾骨,作用为内收第三至五趾。②骨间背侧肌--跖骨至第二至四趾骨,作用为外展第二至四趾。③蚓状肌--由趾长屈肌腱至第二至五趾,作用为展跖趾关节,伸趾间关节。④趾短屈肌--由跟骨结节至第二至五趾,作用为屈第二至五趾。⑤跖方肌--由跟结节至趾长屈肌腱,作用为屈第二至五趾。

足部血管淋巴

足部动脉

小腿的腘动脉分出胫后动脉胫前动脉两支进入足部。胫后动脉又分为:①足底内侧动脉:较小沿足底内侧前行;②足底外侧动脉:自脚跟内侧斜行至第五跖骨底再弯向内侧,在第一跖骨底附近与足背动脉的足底深支吻合,称为足底动脉弓。胫前动脉下行至踝关节前为:③足背动脉:发出分支分布于足背和趾背,并发出足底深支参加足底动脉弓。足背动脉位在浅表,在两踝之间(系鞋带处)可触及其搏动。④足底动脉弓:由足底外侧动脉和足背动脉的足底深支构成,位置在跖骨底附近,骨间肌的浅面。弓的凸缘发出第一至四跖足底动脉,行于跖骨之间,再各分为两条趾底动脉,分布于各趾的相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