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解剖猪心脏进课堂,这种“别人家的学校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特约评论员 胡欣红
据钱江晚报·小时新闻报道,“你下手轻一点!”“慢慢来,当心!”…… 听完实验小组其他成员的再三叮嘱,杭州育才中学初三男生小舒深呼一口气,将手里那把解剖刀划向心脏——刚从科学老师徐倩倩那里接过的一颗猪心。10分钟后,一个完整的剖面顿时呈现在眼前,心房、心室、动脉……一目了然,和徐老师在黑板上画的心脏剖面图一模一样。
在很多过来人印象中,实验课本来就不太有,即便偶尔开设一两次,大多是老师手把手“指导”甚至恨不得亲自“代劳”,在课堂里让学生动手解剖猪心脏,这种事情恐怕连想都不敢想。网友们纷纷表达了实名羡慕:“看得我也好想去上课”“又是别人家的学校”“将来得出好几个外科医生” ……
解剖猪心脏进课堂,不是为了图热闹。
众所周知,好奇心几乎是所有孩子与生俱来的,而好奇心是创造力的源泉。能否呵护并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不仅直接关乎孩子个体的成长,甚至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基础教育的整体质量。尤其是研究自然科学,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和科学思维,更应该通过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来点燃其心中探寻科学之火,帮助他们发自内心地寻找和解决问题。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孩子每个星期做几次实验相比,中国孩子做实验实在太少,以致很多孩子在好奇心最强的年龄错过了接触科学实验的机会,乃至闹出了不少“笑话”。
两年前,钱江晚报就报道过一桩“9成孩子不识蜡烛”的咄咄怪事,一度引发了舆论热议。杭州一所热门公办小学的孙老师,因为要研究材料的沉浮,给班里每个小组发了一根白蜡烛,让学生们把蜡烛放在水里观察其浮沉。实验做到一半,有个学生竟然拿着蜡烛偷偷问:“老师,这个是什么?”后来给另一个班上课,她在实验前就进行了调查,发现班里95%的同学不认识白蜡烛。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老师讲台上划根火柴点燃酒精灯,一看忽然冒出火焰,全班都吓坏了,胆小的女生竟然逃到了教室外。
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问题,根源应该出在成人世界。
在应试教育的大氛围中,教育价值取向存在“唯分数论”倾向,重纸面考试,轻生活技能。考什么,学什么,既然那些实践性的东西不太考,学生和家长自然也就没兴趣去关注和接触。久而久之,孩子的动手能力自然每况愈下,乃至形成被国人一致诟病的“高分低能”现象。
会不会解剖猪心脏,或许并不会对孩子的成绩产生什么影响。但孩子只会纸上谈兵,却不利于其全面发展。如果缺失了基本的动手能力,不仅会带来生活上的不便,更会影响科研领域的深入探究。一些原本在动手能力上有天赋的孩子,也很可能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失去了发展优势,“泯然众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让孩子对事物的认知不仅仅停留在纸上,必须切实开展实验课。亲手操作实践所带来的紧张、激动的真实的感觉,或许胜过万语千言。事实上,育才中学的实验课就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很多学生赶都不走,甚至课间一有空就跑回来想接着做。
上完课,心固然都“碎”了,但孩子和公众的眼睛却为之一亮。这种“别人家的学校”,多多益善。
【来源:钱江晚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p>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