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科学进展](http://c61.cnki.net/CJFD/big/JPKX.jpg)
名画欣赏丨《杜普教授的解剖课》伦勃朗
创作年代:1632年
规格:169.5×216.5cm
收藏:海牙博物馆收藏
荷兰独立以后,经济迅速发展,在随之而来的思想自由中,产生了新兴的民族美术趣味。美术很快从神话和宗教的狭窄范围中解脱出来,把描绘对象推向了更为广大的现实生活领域。人们对于肖像画极其热衷。荷兰美术中的肖像画成为最繁荣的一种,并流行画群像。这幅《杜普教授的解剖课》就是当时阿姆斯特丹外科医生行会委托伦勃朗画的团体肖像之一,也是其中非常出色的一幅。
作为团体肖像画,当时大多数作品也如今天的团体照片一样,人物是平均排列的。而伦勃朗的画作不是这样,他把所有的人物看成一个整体,设置一个特定的情节,把每个人都融入这个情节当中。但是,画中的人物要达到像本人的程度,这在没有照相技术的17世纪,是非常考验画家功力的。创作这幅画的时候,伦勃朗才26岁。但他的绘画风格已经风靡了阿姆斯特丹。
画面中一共有8个人,最右边的就是医学博士杜普教授,他是这幅画的中心人物,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空间。他正在聚精会神地解剖着手术台上的尸体,尸体臂部的肌肉清晰逼真。左边的7个人都在仔细看着教授的动作。他们的表情各异,真实可信。教授也许正在讲述解剖原理与手术实践的方法,其余的人则凝神察看,聆听教授的讲述。这种情节性肖像画不仅反映了荷兰新兴资产阶级对绘画的新要求,也展示出那个时代对于科学的探求精神。
另外,每一个被画者都希望自己的名字出现在画中。在那个时代,被画者的姓名留在画面上是最高要求,这就需要画家的独特创意。为此,伦勃朗颇费心思,最后终于做出了一个巧妙的安排。他让其中一个人拿着一张纸,纸上是8个人的名字。这个处理做得非常漂亮。更巧妙的是,画家在右下角斜放着一本很大的解剖学讲义,从构图上看这一道具,也是艺术家的高妙经营。因为如此一来,纸与讲义便遥相对应,无论是纸还是讲义都不突兀,让观赏者感觉这两样东西就应该放在那个地方。
由于伦勃朗对舞台剧极为钟爱,渐渐地,舞台剧中的灯光和布景技巧便被借鉴到绘画中,而这种借鉴让他获得被称为“黑夜中的光明”的光暗技术。因此,《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一画也成为世人研究伦勃朗光暗技术最典型的材料之一。画面中的光线是从左边射过来的,正好落在尸体和所有人物的脸上,人物脸部被描绘得准确传神。整幅画面结构非常严谨,层次感非常强。这正是伦勃朗最擅长运用的光的明暗强烈对比手法。这种手法可以突出形象的主要部分,造成心理刻画的效果,使得主题非常的鲜明。受光部分的质感极为强烈,而画面的其余部分则很暗,欧洲的美术史学家称把它称之为“紫金色的黑暗”。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