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科学进展](http://c61.cnki.net/CJFD/big/JPKX.jpg)
近五年秦观研究的进展与期待
秦观是北宋时期重要词人之一,由于其婉约词创作的高度成就和“苏门四学士”的特殊身份,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新世纪以来,对秦观其人、其词的研究开始提速,并以徐培均先生《淮海集笺注》《淮海居士长短句笺注》《秦少游年谱长编》三部著作的面世而达到一个阶段性的高度。但学术总是在不断进步,在过去的五年(2011—2015)间,秦观研究又取得了不少进展,出现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但由于秦观是一个研究相对成熟的文人,目前的研究工作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本文不揣谫陋,对最近五年秦观研究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发表一些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一 秦观研究的基本情况
总体而言,近五年的秦观取得不少进展,研究成果呈现增加、质量也有所提高的特点。在2011年高邮举行的第六届全国秦少游学术研讨会上,我提交的论文对之前十二年的秦少游研究做了一个统计:当时在中国知网检索到有关秦观研究的各类论文有201篇,平均每年16篇多一点,其中发表于CSSCI来源期刊的有16篇,比例约为8%。而在过去近五年的时间,中国知网上检索到的论文约130篇,平均每年近26篇,总量明显增加。其中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的约有18篇,比例14%左右,这还不包括发表在CSSCI来源集刊,如《词学》上的文章,比之前有大幅度提高。CSSCI来源期刊的论文未必每一篇都比一般期刊的论文质量高,但大致上还能说明一些问题,至少影响因子要大一些。因此从总体上看,最近这五年的秦少游学术研究不仅数量增加,总体质量也有所提高。
从秦观研究者的构成情况看,具有老中青三代学者一起发力的特点。老一辈学者宝刀不老,继续在秦观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过去五年中,他们在全国各类学术刊物中发表的秦少游研究论文有:上海社会科学院徐培均先生的《试论新发现的秦观〈辋川图跋〉》(《文学遗产》2011年第1期)、湘潭大学刘庆云先生的《秦观词声律美浅探》(《词学》第27辑)、中国社会科学院陈祖美先生的《试析秦淮海作词的独步“一法”》(《词学》第31辑)等等。中年学者逐步担当大任,已然成为国内秦少游研究的主要力量,最近几年在全国各类学术刊物中发表的秦观研究论文主要有:中国人民大学诸葛忆兵教授的《秦观俗词论略》(《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吉林大学王昊教授的《秦观晚年和临终心态窥测》(《词学》第27辑)、扬州大学刘勇刚教授的《论秦观的策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江西社会科学院胡迎建研究员的《秦观与九江、庐山的文字缘》(《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绍兴文理学院高利华教授的《秦观的越州之行及相关作品绎说》(《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南京师范大学曹辛华教授的《论秦观词调选、用特点及其意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兰州大学庆振轩教授的《凄凉其词 高尚其志——秦观后期词探论》(《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华东政法大学王晓骊教授的《期待视野的形成与失落——秦观“诗似小词”评价的接受学考察》(《晋阳学刊》2014年第1期)、安徽师范大学叶帮义教授的《宋人对秦观词的接受与宋代的词学观念》(《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第4期)、广东海洋大学邓建博士的《秦观流寓雷州诗文的情感心态》(《江汉论坛》2014年第6期)等等。程郁缀先生发表在《北京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的《第六届全国秦少游学术研讨会闭幕致辞(节录)》,则对当下的秦少游研究具有宏观的指导意义。另外,在其他综合性研究论文中论及秦少游的文章还有不少,如钱锡生教授《论唐宋词在韩国的传播与接受》(《江海学刊》2013年第3期)一文,就有一些篇幅论及秦少游词在古代韩国的传播与接收情况,观点和材料都有新意,可以说是秦少游研究的一种新拓展。青年学者这几年投入到秦观研究中的人数也在增加。最近几年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秦观研究论文,不少就是青年学者写的。另外从这几年硕士学位论文的情况看,有好几篇以秦观研究为选题。当然硕士论文总体质量并不能令人满意,加上硕士毕业生的趋向也早已多样化,选秦观研究作为论文选题的,未必会继续此方面的研究,但他们无疑是秦观研究潜在的后备力量。
另外,这几年秦少游宗亲会作为一支特别的研究力量,在秦氏家族与世系研究,秦观生平与作品研究方面也取得可喜的进展,正如程郁缀先生在第六届全国秦少游学术研讨会闭幕致辞中所说:“秦氏宗亲是秦少游研究的一支十分可贵的力量,他们之间的凝聚力和对秦氏祖先的深厚情感及研究热情,是国内其他研究会所缺少的。我们应该尊重他们,支持他们。”秦氏宗亲会所办的《秦氏文化研究》,也是发表秦少游研究成果的一块重要阵地。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