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值得解剖的唐诗研究样本沈文凡先生唐代韵
吉林大学中文系沈文凡先生长期研究唐诗。他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曾负笈皖南,跟随安徽师范大学宛敏灏、刘学锴、余恕诚三位先生攻读硕士学位。2000~2005年间,又在古城西安师从陕西师范大学霍松林先生攻读博士学位。三十余年来,他的学术研究重心就是唐诗研究,其在报章、刊物上所发表的各类论文或札记,虽然有时也旁逸斜出,但关注的焦点仍在唐诗。他对唐诗的艺术风貌有敏锐感受,对唐诗的文化背景有独到理解,对唐诗文献特别是域外接受文献也有广泛研究。最近,文凡先生将他几十年来有关唐诗的学术论文汇聚成册,以《唐代韵文研究》为题出版。这部著作,不仅可以帮助广大读者了解文凡先生几十年来的辛勤耕耘与学术创获,其更重要的意义,则在于提供了一份丰盈充厚的唐代韵文学术研究样本。通过这份样本,可以约略了解像文凡先生这样在新时期之初走上学术研究道路的一代学者的成长历程,感知他们在追求学术个性与创新中所进行的积极探索。
一
新时期以来的唐诗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0年至1990年,是唐诗艺术研究的鼎盛时期,鉴赏热与对唐诗不同阶段、不同流派艺术风貌的讨论可谓其重点。第二阶段,1991年至2000年。这一阶段最热闹的是唐诗文化研究。对于陈寅恪诗史互证方法的追摹以及“历史—文化”研究思路的运用,是这一时期唐诗研究的显著时代特征。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是唐诗研究的多元取径时期。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一时期的学者越来越便捷地获取到材料,使他们有可能对唐诗进行更多侧面的观照。收录在这部《唐代韵文研究》中的论文,纵贯新时期以来唐诗研究的各个历史阶段,恰好可以反映出时代变迁所留下的印记。
文凡先生1985年进入安徽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当时正值唐诗鉴赏热方兴未艾,而刘学锴、余恕诚两位先生又特别看重且擅长文学本体研究,在这种总体学术大环境和具体学术氛围的影响下,文凡先生选择了大历时期的著名诗人韦应物作为研究对象。韦诗高远闲澹,对于初学者而言,并不好把握,但文凡先生却能不避烦难,潜心钻研,多有创获。收录在这部《唐代韵文研究》中的《大历诗坛中的一个特殊存在——论韦应物诗歌的思想特征》《大历诗坛上一支独异的花朵——论韦应物诗歌的艺术特征》等文,就是其研究韦应物的具体成果。这些论文,对韦诗的思想价值与艺术风貌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所得出的若干结论,如将韦诗的艺术特征概括为气象的清朗温润、意境的淡远超诣、表现手法的淡然无意、节奏的舒缓不迫等四方面,就十分精确。尤其值得推奖的是,这样的概括,是从作者对历代韦诗评论的细致梳理,特别是对韦应物诗歌艺术的细腻体验(如对韦诗色彩的分析,就很精彩到位)中获得的,体现出文学研究的一切结论都应从对于作品的深味细察中而来的正确研究道路。
中国古典诗歌研究,推崇“知人论世”,这在20世纪上半叶,由于陈寅恪、岑仲勉等人的实践,而正式在操作层面上成为一种成熟的研究范式。改革开放初期,更由于程千帆《唐代进士与行卷》、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两部力著的推出,而首先在唐诗学界引起方法论上的追捧效应。进入90年代,文凡先生在其具体的课题研究中,也积极运用这种诗史互证、文史交叉之研究方法。譬如在讨论韦诗风貌时,不忘提及安史之乱以后特别是代宗朝衰飒的社会心理氛围,不忘注意韦应物长期颠踬地方府县给其心境带来的影响。而探讨大历诗风,则将当时儒道互融的社会思潮作为解释大历诗风自具面目的重要成因。再如将王维的诗歌、书法、画艺联系起来予以观照,考察同一作者所掌握的不同文艺才能之间相因相依、相互贯通的艺术关联,都很具眼光,有助于更为充分地认识某一诗人或诗人群落乃至一代诗歌风貌形成与发展变迁的历史文化土壤,对推动相关问题的研究继续走向深入,大有益处。
21世纪以来,古代文学研究较之以往,发生的最重大变化之一,当数受到信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影响。这种影响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借助现代科技,材料获取与数据分析变得空前便捷,一些依靠传统手工方法不易操作的研究课题,在信息时代有了开展的可能;二是现代科技对社会生活其他领域的影响会给审视古代作家作品与文学活动带来新的启发。文凡先生显然是一个对于新事物有较高敏感度且善于“拿来”的学者。譬如收在此书中的《唐代射猎诗研究》《唐代“鬼诗”创作初探》等论文,都是在较为坚实的文献基础之上进行归纳研究。文凡先生的学术研究,始终重视第一手文献,并且在对文献广罗密搜的基础上,善于对文献背后的文学艺术价值与历史文化意义做出恰当的提炼总结,一定程度上使一些此前少受人关注的冷门课题得到了较为切实的解决。信息时代最为鲜明的特征就是信息传播的广泛快捷,这也启发人们对于古人信息传播实现路径以及像诗歌这样的文学作品对信息传播所起作用的好奇。文凡先生注意到了这种影响且自觉用来开辟学术领域,如此书中有关邸报诗、考古诗的讨论,特别是对杜诗新闻性的阐发,就体现了这种自觉。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