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科学进展

内耳及相关解剖结构的教学方法和经验

 

颞骨自身结构复杂,学习难度较大,加之内耳深居内部,体积微小,日常工作中接触的机会较少,使得内耳及相关结构成为学习难点中的难点。我科自2015年开始举办颞骨解剖及耳显微外科手术培训班,4年来已培训各级、各类学员273人次,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本文将我们对耳蜗、内听道、内听道底的理解和具体的教学方法总结如下。

1 耳蜗

1.1 耳蜗的螺旋方向

学员常对耳蜗(cochlea)的螺旋方向感到迷惑。双侧耳蜗的螺旋方向正好相反,以常用的耳后经乳突径路为例判断右耳耳蜗的螺旋方向(图1 a):右手握拳、竖起拇指,拇指为蜗轴(modiolus)的方向,四指弯曲方向为蜗管旋转方向。左侧标本蜗管螺旋方向同左手握拳相同,即左手握拳、竖起拇指,拇指为蜗轴方向,四指弯曲方向为蜗管旋转方向,图1 b中耳蜗电极旋转方向视同左手握拳方向。

1.2 蜗轴的朝向

在颞骨解剖标本上,因无绝对的方位参照,因而学员对蜗轴的朝向常感迷惑。从颞骨CT上可以简单明了的观察蜗轴的朝向:前、下、外方向。

1.3 蜗孔与中阶

蜗孔(helicotrema)由蜗轴板(bony spiral lamina)、螺旋板钩(hamulus of spiral lamina)和膜蜗管共同围成[1],是前庭阶(scala vestibuli)与鼓阶(scala tympani)的联通处,其位置深在、体积极小,难以观察到,但对于学员理解外淋巴的流通和两窗的关系都极为关键。中阶(scala media)又称膜蜗管(membranous cochlea),容纳内淋巴液(endolymph)[2],在一般标本上难以观察,图3 b的标本经过长时间固定,中阶才得以在解剖时显示。

1.4 蜗窗膜与鼓岬

蜗窗膜(cochlear window)与鼓岬(promontory)都是人工耳蜗植入术中常用的定位标志,如今人们对人工耳蜗植入术中蜗内微损伤的关注越来越密切[3],一般推荐经蜗窗或蜗窗前下方开窗植入,此时就涉及到蜗窗膜与鼓阶的定位。从图4 b中可见代表耳蜗底周侧壁的鼓岬大部分居于蜗窗前上方,鼓阶造瘘口位于蜗窗前下方时可以安全准确的暴露鼓阶。但需要注意的是造瘘口不能过于靠下、靠近蜗窗,因为此时有损伤蜗水管(cochlear aqueduct)和耳蜗下静脉(inferior cochlear vein)的风险,故而应再向前、稍远离蜗窗。

图1 耳蜗的螺旋方向a.右耳(面神经水平段已移位);b.左耳(已植入人工耳蜗电极假体,面神经已移?Spiral direction of cochlear right ear,with horizontal segment of facial nerve left its original left ear,with implanted dummy electrode array,and the facial nerve had left its original place.

图2 蜗轴朝向(颞骨CT,左耳)a.水平位,黄虚线代表蜗轴方向,可见蜗轴朝向前、外方向;b.冠状位,黄虚线代表蜗轴方向,可见蜗轴朝向下、外方 The direction of modiolus(temporal bone CT,left ear)a.axial section,yellow dot line stands for the direction of modiolus,that is lateral and anterior; section,the yellow dot line stands for the direction of modiolus,that is lateral and inferior.

图4 a中可见,由于无参照坐标系,难以判断蜗窗膜与鼓岬的位置关系。在图4 b中可见,蜗窗层面AP-SI-RL交叉点为蜗窗膜的位置,黄虚线代表鼓岬,可见黄虚线大部分位于水平位0、+1、+2层面,即鼓岬位于蜗窗膜前上方。因此,在蜗窗膜前下方开窗时才能准确开放鼓阶,避免损伤基底膜甚至进入前庭阶。

2 半规管

眩晕的外科治疗中很重要的一项术式是三个半规管填塞术[4,5],手术的解剖基础是能准确而安全的暴露三个半规管(semicircular canals),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如下:

2.1 人为雕刻的半规管轮廓与真正的半规管走行方向为什么不一致

半规管“蓝线”(blue line)并非指半规管颜色为蓝,而是因半规管腔富含液体且为中空骨管,因而颜色较周围骨质为深。象牙骨指包裹半规管、前庭及耳蜗的致密骨质,该处骨质无气房、多数情况下呈现淡黄色。气化型乳突中迷路往往已自然呈现出来,但硬化型乳突或长期慢性中耳炎患者,迷路骨质与周围骨质无明显界限,定位迷路较为困难。然而,无论是已自然显现的三个半规管、还是靠人为雕琢而得来的半规管轮廓都不代表半规管最正确的位置,定位半规管的金标准是半规管“蓝线”。

半规管“蓝线”与人为雕刻的半规管轮廓可能不一致(图5 a,b)。在图5 b图中学员常迷惑:为什么外半规管和后半规管看起来并不垂直?其原因就在于半规管外在的轮廓并不代表内在的真正半规管管腔!半规管“蓝线”是判断半规管位置的金标准,通过逐层切除骨质,暴露半规管“蓝线”(图5 c)即可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