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科学进展

右半结肠毗邻层面的应用解剖学观察及其临床意

 

手术是非转移性右半结肠癌的主要治疗手段,目前国际上针对右半结肠癌的手术理念有两种:(1)日本结直肠癌学会(Japanese Society for Cancer of the Colon and Rectum,JSCCR)对术前或术中怀疑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达到或超过固有肌层者,为提高转移淋巴结清除率、防止局部复发所推荐的D3根治术[1]。其清扫范围包括肠旁组、中间组和中央组淋巴结[2],以及为实现手术操作规范,按照胚胎发育理念指导下的膜解剖理念[3]。(2)德国Hohenberger教授[4]提出的“全结肠系膜切除术”(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CME)的理念。CME包括两个原则:①强调沿着结肠胚胎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疏松无血管间隙进行解剖,将“信封样”的结肠系膜及引流淋巴管彻底切除;②高位结扎(central vascular ligation,CVL)相应的结肠主支血管。CME与D3根治术貌似强调的手术要点不同,其实两者实属异曲同工[3]。龚建平教授团队[5]更将D3与CME理论的要点有机结合,提出右半结肠D3+CME膜解剖手术理念,强调在遵循胚胎发育形成的结肠周围间隙游离,保证结肠系膜筋膜的完整,于肠系膜上动脉的起始部结扎并切断右半结肠的供血血管,清扫右半结肠系膜根部的第3站淋巴结。当前结肠癌手术已进入腹腔镜时代,在D3+CME膜解剖手术理念指导下,借由腹腔镜所提供的拉近、放大的清晰画面,外科医生追求更为精细、准确、无血的层面解剖。但是,限于手术范围所及,对右半结肠毗邻的层面结构,不能给术者形成清晰、全面的感性认识。例如手术入路、原始后腹膜存在与否,Toldt′s融合筋膜的构成、胰头十二指肠前后间隙、大网膜的右侧边界以及大网膜第3层、第4层与胰体、横结肠系膜的关系等概念,仍有混淆欠清之处。本研究通过对尸体右半结肠周围的层面解剖观察,详尽描述右半结肠毗邻的层面关系,澄清以上的概念,为精准右半结肠根治性膜解剖手术提供应用解剖学依据。

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福尔马林固定尸体5具,男性4具,女性1具,其中1具为完整躯干,3具来自西安医学院解剖教研室,2具来自西安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部解剖教研室。解剖器械1套,摄录器材1部。尸体均无腹部严重疾患,无腹部手术史。

二、解剖方法

1. 确认盲肠与侧腹膜愈着线,于该愈着线偏结肠侧0.5 cm切开脏层腹膜,可见盲肠及其系膜后方疏松结缔组织,进入该疏松结缔组织内分离,向头侧游离升结肠及其系膜(见图1,2)。

图1 沿红色箭头切开盲肠与侧腹膜愈着线

图2 将升结肠及其系膜沿红色箭头翻向内侧,可见腹后壁光滑致密的膜性结构

向左沿小肠系膜与后腹膜愈着线偏小肠系膜侧0.5 cm切开脏层腹膜,在小肠系膜后方可见疏松结缔组织,在疏松间隙内向头侧游离,直至十二指肠尾侧。

在十二指肠背侧疏松结缔组织内游离胰头十二指肠,探寻后腹膜层面的延伸与延续。

2.自侧腹壁切开处从后腹壁剥离后腹膜,游离右侧后腹膜层面,并向对侧翻起,观察后腹膜后方的层面结构形态与起止延续。

3.向右侧切开十二指肠降段与结肠肝区愈着之脏层腹膜,在胰头十二指肠与结肠肝区之间的疏松间隙游离,与升结肠后方Toldt′s融合筋膜间隙贯通(见图3)。观察此间隙内结构。

图3 沿红色箭头切开胰头十二指肠与结肠肝区之间的疏松间隙

4. 继续沿胰头十二指肠前疏松间隙向头侧拓展,将大网膜与结肠肝曲愈着缘切开,可见大网膜与横结肠系膜固有筋膜之间为疏松结缔组织间隙,进入该间隙并沿该间隙拓展平面(见图4)。

5.继续向左侧在疏松间隙内游离至结肠脾区,在胰腺下缘观察大网膜、横结肠系膜、胰腺以及后腹膜之间的层面关系。

图4 切开大网膜与横结肠系膜筋膜之间疏松结缔组织间隙

结 果

一、解剖发现

根据右半结肠及其系膜与周围毗邻层面的关系,可将右半结肠划分为3个融合筋膜区域:①右Toldt′s融合筋膜区,包括盲肠、升结肠及其系膜;②胰头十二指肠融合筋膜区,即结肠肝曲;③大网膜-横结肠融合筋膜区,即横结肠区域。以下按照该区域划分分述右半结肠毗邻之层面关系。

二、右Toldt′s融合筋膜区

头侧界为十二指肠环下缘,内侧界为肠系膜上动脉右缘,右侧与尾侧边界为回盲部、升结肠与后腹膜的愈着缘。在右Toldt′s融合筋膜区背侧依次存在后腹膜延续层面(原始后腹膜)和泌尿生殖层2个层面,各层面之间形成了右Toldt′s融合筋膜间隙、肾前间隙和肾后间隙等3个间隙。

上一篇:离体动物肺段切除术模型的建立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