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局部解剖学》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局部解剖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是衔接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之间的桥梁,也是将理论向实践操作能力转换的一门重要医学基础课程。高校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往往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1],特别是医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普遍较差[2],然而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他整个职业生涯又极其重要。在国外,实践教学思想历史悠久,比较成功的有创业式创新教学模式[3]、科研式创新教学模式[4]以及企业式创新教学模式[5]。由于历史条件和社会需求的不同,我国的医学教育体制与绝大多数欧美国家都不相同,所以他们的教学模式不能全盘为我们所用,但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目前国内尚未见到针对《局部解剖学》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研究,本课题希望从此入手,建立适合该课程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现将课题组近年来的探索情况总结如下,以供各位教学同仁参考。
一 文献研究法和调查法
查阅相关文献和政策文件,同时在医学生、医学类教师及同行专家中进行走访和问卷调查,探究医学高等院校《局部解剖学》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寻找该课程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中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师教学质量的关键点。参考其他院校的教学模式,结合本校的特点,提出适合本校学生发展的《<局部解剖学>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初稿》。
二 探索性研究法
(一) 极力培养学生敢于吃苦和勇于为医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1、当代大学生基本都是九零末,多半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的宠爱下长大,很多学生在思想上有怕脏、怕苦、怕累的倾向,另外,尸体经过甲醛的长期浸泡后会挥发出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如果此时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很多人可能会选择做旁观者。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逐步帮助其建立吃苦耐劳的品质。
2、每年清明节期间,组织学生对遗体捐献者进行祭奠,教导学生尊重遗体捐献者,在全校范围内发起自愿遗体捐献倡议,培养学生为医学事业奉献终身的高尚情操。
(二) 开展集体备课,调整进度表,明确每次操作的目的和要求
1、组织教研室的老师,并邀请校内外的专家进行多次集体备课,重点讨论如何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和标本稀缺的情况下使学生尽可能的提高自己实验操作水平。
2、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调整进度表,明确每次操作的具体内容和目的。确定分组名单,小组成员之间要进行分工,明确每个成员的任务,并且在操作过程中协同合作。每个角色要定期交换,一个学期下来,使每个学员每个角色都要经历到,从而保证每个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 理论指导实践,完善尸体解剖操作技巧
我校局部解剖学课程开设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学生刚度过了一个放松的寒假,必然会对上学期所学的系统解剖学知识有所遗忘,而扎实的系统解剖学知识是学好局部解剖学的前提,因此在对局部解剖学知识进行学习之前应安排足够的学时对相关的系统解剖学知识进行回顾。并且在每次操作之前至少提前一周告诉学生下堂课的操作内容,要求学生熟悉相关解剖结构并通过各个渠道了解操作技巧,让学生在有限的操作时间中尽可能多的在不损坏其他结构的情况下清晰的暴露操作区域。
(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观察、解剖局部结构的同时,让学生多思考解剖结构的毗邻关系,老师提供一个病例,引导课后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从疾病的发生、发展、手术等多角度来分析它的临床意义。
(五) 改革评价和考核方式
改变一张理论卷决定学生成绩的方法,转变只重理论而轻实践的学习模式,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将学生的总成绩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理论占70%,实践占30%。实践评价又分为三部分,包括操作熟练程度和实验绘图以及标本辨别考试。
三 经验总结法
将上述探索性研究的方法应用于部分临床专业《局部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设计评分表格分别让学生、教师和同行专家进行评价,同时对应用了创新实践教学方法与运用传统教学方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试卷成绩进行对比,根据评价结果和对比结果对《<局部解剖学>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初稿》进行调整,最终形成《<局部解剖学>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在国外,实践教学思想历史悠久,根据文献记载,其思想萌芽的时间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绝大部分国外大学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应用的基础上。1798年,埃奇沃斯在《实践教育》中就提到了实践教育其实是建立在非书本基础上的一种学习方法[6],该论文影响着整个18世纪的实践教育思想。随着社会主义思潮的衰退,实践教学思想也曾一度处于低迷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教育改革逐渐成为政治、经济改革的一部分,大学实践教学理论在这种时代下也应运而生。在这个过程中,西方大学特别注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将这种思想渗透到了大学的各个层面,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和协作能力提供了思想上和制度上的保障。